景泰蓝的制作中,点蓝、烧蓝这两步骤是需要重复的,一般来说一件景泰蓝作品到成品,最少要烧蓝2到3次,因为珐琅釉料在烧蓝的过程中当由固体变成液体时因为釉料中的空气及杂质,体积是会变小的,所以要进行补蓝的操作,直至珐琅釉料的平面高于掐丝的高度才可以。烧蓝工序是与点蓝工序紧密配合、相序进行的,它不同于烧焊,既要保证烧蓝环境相对清洁、无纤尘,又要对火候的观觉非常准确,需要操作人员具有较强的责任心。烧蓝工作如同隐士一般,韬光养晦,不像丝和蓝都显露于外,只靠人们对“火光”加以认识和感觉,这些都是需要景泰蓝制作者多年的经验积淀才可以的。比如:通过火光呈现的红、黄、蓝、白等颜色来判定火的温度。
火是毁灭性的,它可以熔化一切物质,这在当初人类开始使用火的时候就知道了,如果能将其控制住、掌握好、就变成了幸事。烧蓝时火候大,就会使得蓝釉流(即超出了火候的标准,蓝釉流出丝外,发生色变),甚或将胎体烧毁,火候太小的话,就会出现僵巴(为龟裂状)的情况。尤其烧制较大件的景泰蓝产品时,更要注意火的势头,由于我们现在通常用的都是井型煤炉,而且炉口直径又大,近身观觉很难,看不清蓝面的变化,更多的就只有靠经验。另外,产品结构不同,要分析是正烧(即结构体的上部朝上)还是扣烧(即结构体的下部朝上),是先僵巴后放,还是通体都放(将蓝面烧开,即釉料全部融化)。同时,无论大小产品,炉内的火不能出现“贼火”(即烧活的炉底部要铺铁板,为的是让火匀而静,铁板若铺得不严,火头会从缝隙中冒出来,它要强势于其它火势此即“贼火”,就出现局部瑕疵现象)。
由于现在各种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新的不同的炉具,除井式煤炉外(现在很多厂家在用),还有电炉、汽炉、炭炉等,较之比煤炉洁净、便利,并容易观察和掌握蓝胎在火中的情况,这是工艺不断变革的结果,但无论是什么炉具,都需要景泰蓝制作师傅的纯熟操作能力以及对火的感觉。火是操作者的工具,是一个活而不驯的工具,比别的工序掌握起来要难得多,而这项工作室最有意思的事情,每天要与火交流、沟通,要哄,要呵护,还要降服,因为我们知道,景泰蓝的生命是在烈火中诞生,也就是“火中求生存”的意义。
烧蓝工人是很辛苦的,每天都要被火灼烧,而且脸上总是被烤得通红,虽然戴着防护罩,还是透过防护玻璃进去,天天汗流浃背。为什么总是“隐士”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产品上到处都是火的功劳却丝毫看不到火烧的疤痕,看不出操作者的技能与辛苦,被磨镀掩盖得严严实实,更比最终的辉煌使人忽略了曾经历的火的考验,其实“烧”的存在是事实,它只当是承接,是延续,是不可抗的职责,同时也是工艺中反映的一种人文精神,表现了一种德行,一种中国人的道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因此烧蓝这个工序在景泰蓝的制作中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它不同于掐丝、点蓝等那样的精细活,但也非常的需要制作者对火候的掌握,以及不同于其它工序的制作环境。一件件的景泰蓝精品就是这样在火中得到升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