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作大匠(第一期):张同禄︱随类赋彩的艺术人生
2015-03-25

20150408144011868.jpg



将作按

将作按


今天,我们将推出由将作原创的人物专栏——将作大匠。


“将作大匠”作为官职始自秦代,始称叫“将作少府”,初为掌管宫室修建之官,及至元代,设将作院院使,除宫室营造外,还掌金、玉、瓷、织造、刺绣等手工艺品的制造,简单地说,这是一个主管手工艺及工匠的官职。


在还没有机械制造业的古代,“工匠”这种最为广泛存在的职业并没有太高的社会地位。但是,在“工匠精神”被重新营销的今天,固守着传统手工技艺的艺人们,用手来传递出的温度,和其中对于极致工艺的追求,却越发显得珍贵,特别是在各工艺门类中标志性人物,他们最能代表我们所追求的“工匠精神”,也堪当“将作大匠”这一称呼!


本系列专题每月十日及二十五日更新,敬请期待,并感谢分享扩散。






张同禄│随类赋彩的艺术人生



20150408150953831.jpg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张同禄




从车间里走出来的设计大师     


     百度一下“张同禄”,最热门相关搜索莫过于2013年习近平赠送给来华访问的韩国总统朴槿惠的“喜凤瓶”,甚至于在输入“张同禄时,马上就跳出“张同禄,朴槿惠”的搜索推荐。与韩国总统的名字被一起记住,这应该是当年那个在景泰蓝厂叮叮当当敲打铜胎的张同禄想也想不到的。


20150408164755306.jpg

张同禄设计的国礼景泰蓝作品“喜凤瓶”



        张同禄,1942年出生河北的曲阳,自幼对绘画表现出了痴迷好天赋。1958年,16岁的张同禄从十个报考者脱颖而出,进入了北京市景泰蓝厂子。景泰蓝,正式的名称是“铜胎掐丝珐琅”,以工艺复杂而著称。按照传统的说法,一件景泰蓝的制作完成,需要108道工序才能完成。而这里面,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经年累月的训练才能熟练。刚进入景泰蓝厂的张同禄,从最基本的一个工序:制胎。“就是用铜敲打出胎型,也叫打胎。我就干这个。”张同禄回忆说。当时的车间有200多人,“叮叮铛铛的,楼上有掐丝点蓝的,我就问我师傅,我说:“师傅我是不是明年就能去掐丝点蓝了?”师傅说:“想的美,就这个打胎,你一辈子也学不完”。



20150408165008895.jpg

年轻时的张同禄,经常在美术馆、博物馆收集设计素材。


20150408154657801.jpg


     就是在这个当时景泰蓝艺术最顶尖的工厂里,在传统学徒式的培养体制下,给张同禄打下了扎实而又完整的工艺基础。但与同学一次的偶遇,让张同禄对自己的艺术生涯有了新规划。1959年,张同禄在同学的建议下报考了北京工艺美术学校美术系。在这所当时中国工艺美术专业学府,张同禄系统地学习了美术基础、素描、绘画、设计等专业 美术知识,从一个技术工人,开始了他的设计大师之路。



灵光四射的创作年代      


      1962年,张同禄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分配到了北京市工艺美术厂。“毕业后我被分配到点蓝车间,跟着一个老艺人来学,我心里瞧不起他们。他们又不会画,跟他们学什啊。”张同禄回忆说。有一次,师傅说“同禄,把那个松黄给我拿过来。”“松黄?我把那个大黄给他,什么呀这是,”“这哪是松黄啊,学过没学过?我真没学过,都是行话。跟咱们教授有很大差异,我连这行话都不懂,得了。好好学吧!”

      张同禄从事景泰蓝厂,更会虚心地向老艺人学习,用了一年时间,掌握了景泰蓝最为核心的技术____点蓝,并创造了更多的工艺技法,更是提出了“隋类赋彩”的装饰理念。随后,张同禄走上专职的设计在岗位,因为有专业的设计院校背景,景泰蓝是设计创新也自然地落到了他的肩上。



20150408155925287.jpg

1972年2月《人民中国报道》对张同禄和他的“神鹿宝车尊”做了封面报道



      “我父亲在这方面很勤奋。我记得他那时经常出差,有时候出差回来,就会画一本的写生回来。”张同禄的女儿张颖回忆说:“有一次他们和珐琅厂一起去沈阳故宫出差,别人都去看文物,很快出来。我爸就不见了,后来从故宫出来,他已经画了一本速写。”

张颖拿出了张同禄从六七十年代他所画的各种造型设计草稿、写生、速写甚至于素描本子,足足有几大摞,这些已经发黄的本子,记录着张同禄在景泰蓝设计上点滴成河的不断积累。



 20150408165153419.jpg


20150408165205592.jpg

张同禄的设计手稿



      文革时,张同禄被下放到生产车间,此时的生产车间,汇集了各工艺的大师级匠人,张同禄得以向这些老艺人学习了景泰蓝不同的工艺程序,这也就是现在所谓张同禄掌握了全套景泰蓝制作工艺的一个历史奇缘。

这一时期,张同禄设计创作了源于毛主席诗词的《蝶花瓶》、展现钢铁工人劳作的《钢花瓶》、以及融汇多种工艺的《神鹿宝车尊》等,都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意识形态与艺术创作完美结合的代表作品。



20150408165311388.jpg


20150408165327881.jpg

张同禄在指导学生进行创作

 


       1978年,张同禄出任北京工艺美术厂副厂长兼总工艺师,开始主持整个工艺美术厂不同工艺门类的工艺创新工作。“那时候我爸就是经常不在家,因为我们家就是在厂子里。晚上八九点钟的他还没回家,就一个人在厂子里搞设计”对于当时张同禄工作的辛勤,张颖的记忆很深刻,“他那时候经常出差,经常不在家。有时候我回家,一看他怎么在家。他在家时我们反而倒不习惯了。”




20150408165410720.jpg

张同禄和他设计的《鸟杯》一同登上天安门

 

       这时的张同禄,爆发出了积累多年的创作灵感,创作了《鸟杯》、《座龙花薰》等重量级作品,2012年,这两件作品同事入选了张同禄“十大经典”作品之列。1857年,张同禄又研发了“珐琅珀晶”工艺,获得国家专利。

九十年代末,北京工艺美术厂破产倒闭,张同禄开始了自由创作的年代。他的女儿张颖说:“我爸很遗憾的是,从厂子里出来时,我们家一件景泰蓝作品都没有。”



景泰蓝之外的人生异彩     


  20150408165839854.jpg

张同禄有时还会亲自来示范点蓝工艺

 


      经过近十年的经营,张同禄的景泰蓝经过多翻的波折,终于在艺术品市场化的今天迎来了一个春天。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张同禄一直把传景泰蓝放在第一位,所有的产品在工艺上要求严苛,“他对产品是不计成本的”,张颖说:“比如一件作品我们计划卖三千元,我爸设计出来制作的成本包括实验的成本,就远远超过三千了”。这让负责具体经营事务的张颖很是纠结。

现在的张同禄景泰蓝工作室,经营主要由他的女儿张颖和儿子张旭来打理,他们现在也是“张氏珐琅”的传承人。而张同禄,现在主要指导徒弟们创作并在重要作品上主持设计创新工作。


 


20150408165923907.jpg

张同禄的女儿和儿子作为他的传人,将“张氏珐琅”又推向了一个高峰。

 

     除了设计工作职位,张同禄现在每天还坚持这画画。没有了工作的负担,张同禄更显出多彩的人生。“他现在没事会写相声,去年还让我们去找冯小刚,想让他的相声上春晚”,张颖谈到这些趣事,还忍不住发笑,她说:“不过他那相声我们看了,真的不好笑。”

     张同禄对音乐很喜欢,年轻时就就梦想着弹钢琴,八十年代去香港出差,没有买任何的礼物,只带回了一个当时颇为昂贵的卡西欧电子琴。“去年他终于买了架钢琴,现在已经会弹好几首曲子了。他买钢琴时,就看中人家可以免费教了。”张颖说。

 



20150408163059701.jpg


年轻时就爱好音乐,现在,张同禄开始学习钢琴。

 

      还有不为人所知的是,张同禄是杨丽萍的粉丝,迷恋杨丽萍的“雀之灵”。早在九十年代时,张同禄就以“雀之灵”为灵感,设计了一款景泰蓝作品。2013年,杨丽萍在保利剧院上演“雀之灵”收官大作《孔雀》,张同禄特意前往观看,当时的有领导知道张同禄是杨丽萍的“粉丝”,执意要安排他们见面,但张同禄婉言拒绝了。问起他时,张同禄只说:杨丽萍,她是女神!”是,张同禄对景泰蓝的责任感不能让他放松。张颖说:“有一次他看一本艺术类的杂志,上面有几件景泰蓝作品,作品比较粗,他看着看着就哭了。我问他哭什么,他就指着杂志上的照片跟我说,景泰蓝这么搞,不行啊!”



20150408163700165.jpg

只要能提笔,张同禄就喜欢进行他的景泰蓝设计。

 

      1988年,张同禄被评为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是现在最为人们所熟悉的称号了。但对于“大师”,张同禄的看法却很淡然,“大师,听着总像是算命的。”他经常对别人这么说。对于他的作品,这是他最喜欢喝别人谈论的。谈作品的创作思路,讲作品的细节,聊作品的工艺,但对作品的价格,他却非常的不敏感。“他真不知道自己的作品什么价格,有时候我们告诉他,他会很惊讶:啊,这么贵。”张颖说。






20150408164500368.jpg



“将作大匠”系列人物专访,

每月十日、二十五日更新,

敬请期待!